二十一世纪,作为信息大爆炸的时代,无论是科技还是经济都取得了飞速的发展,交通方面也越发的便捷,随着各种技术的改革,城市与城市之间不再被大山阻隔,为了能够修建最快速的交通路线,我们往往凿山而过,因此隧道在我们日常出行中尤为常见。
隧道的修建,工程庞大,即使拥有了现在的建设技术,依旧是一项严峻的工程项目,而隧道名称多数都是按照地理位置命名,不过却有一个特例,虽然隧道仅长13.6米,却敢命名为“天下第一”。
这座被命名为“天下第一”的隧道,位于陕西省汉中市往北约20公里的褒斜栈道上,这条隧道是中国最早的人工隧道,也被称为石门隧道,石门隧道全长13.6米,宽4.2米,高在3.5米左右。
东汉永平4年(公元61年),汉林帝下诏开凿石门隧道,据史料记载,至公元63年才开始施工,至公元66年开通,历时3年左右。在如仅看来这条长度今为13.6米的隧道是一条微不足道的隧道,但是在那个没有机械火药的年代,Kaiyun官方网站登录入口修建这条隧道的难度可想而知。
石门隧道作为1900多年前完成的一项伟大的工程,它的开凿技术是值得深究的,在清代的《栈道歌》中有记载关于这条隧道的修建方式“积薪一炬石为桥,锤凿既加如削腐”,从这句诗词我们可以看出石门隧道是采用火烧水淬的方式开凿的Kaiyun官方网站登录入口。
石门隧道的建设,完全采用了最原始的办法“火烧水激”凿成的,作为我国最早的人工隧道,不仅是研究我国古代交通史的重要宝贵资料,同时也是为我们展示了古代最早可通行人和车辆往来的山体隧道。
我们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毅力和智慧,“火烧水激”用我我们现代的解释,就是利用了物理热胀冷缩的原理,虽然我们说起来似乎很简单,但是对于科学不发展的古代,这期间需要积累多少先人的智慧。作为中国第一条人工隧道,以“天下第一”命名也是名副其实。
石门隧道开通后,可以说方便了周边生活的居民,同时通过石门的仕官商贾、文人墨客在饱览胜迹之余,记事咏物,抒怀为文都镌刻在了石门的崖壁之上,形成了如今壮观无比的石门摩崖石刻。
根据1960年的文物普查统计,在石门故址的石刻上就发现了104种,在石门内壁就多达34种,上自汉魏,下至明清。琳琅满目,俨然一座石刻宝库。在这些众多的石刻中,其中的十三种石刻最为突出,因此也被称为石门汉魏十三品。
隧道的作用显而易见,无论在古代,还是在如今的社会,它在交通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,同时也不得不佩服古人的远见,即使艰难,也依旧坚持开凿隧道,正如我们经常念叨的“要想富,先修路”,对这个“天下第一” 的人工隧道,你有什么看法呢?